監管出手!私募產品投資城投債,有新規定
記者從多位私募業內人士了解到,近期監管部門對固收類私募產品進行規范。其中,監管部門要求,存量私募產品投資于城投債的,且自然人投資者超過30人或者自然人投資者的出資比例超過基金實繳出資50%以上的,要求管理人先降低此類產品的數量,然后才可以備案新產品。
究其原因,早些年個人投資者認購非標類的政信產品后一般直接投向城投公司。但近年來城投公司非標違約此起彼伏,市場機構轉而將募集的資金用于購買城投債券尤其城投私募債,其中私募基金、信托公司均參與其中,市場稱之為“非標轉標”、“非標轉債”。
相比傳統的政信非標產品,城投債仍保持剛兌。在推介相關產品時,相關方面將這作為優勢之一,如城投債全市場無一例未兌付記錄,安全性遠高于非標類產品;債券是在公開市場發行的金融產品,城投不兌付的成本極大等。
“從2019年開始,非標類的城投產品,不論是私募基金,還是信托、定融、租賃,未兌付、延期的比比皆是,但是城投債還維持著剛兌,因此我們也早已開始非標轉標了。”西部省份某私募公司業務總監直言。
但這一模式潛藏一些風險。如收益與成本倒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某款城投債私募產品顯示,該產品投資者如果投資100萬-300萬,收益率為9%;投資300萬及以上,收益率為9.3%。而當前城投債的票面利率大多在7.5%以下。其中差價,城投公司會通過其他渠道在票面利率之外對投資人進行補償,即發行返費。
二是面臨信用風險問題。雖然城投債保持剛兌,但相比傳統的政信產品,私募基金城投債產品缺少擔保抵押措施,增信不足。而為了提高收益率,這些產品大多投向一些風險相對較高的地區,面臨一定的未能兌付或延期風險。
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監管部門舉措旨在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保護個人投資者。行業影響上,對僅僅是通道類的私募影響較大,但對主動管理型的私募影響較小。對于市場而言,一些弱資質城投的債券發行難度可能會增加。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1日,公司類城投私募債余額為4.68萬億,約占城投債余額的三分之一;2020-2022年公司類城投私募債發行規模分別為1.5萬億、1.6萬億、1.4萬億。目前尚不清楚私募基金投資公司類城投私募債的規模,但比重應該不會很大。
通過資管產品購買城投債已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在今年2月召開的在2023年度信托監管工作會議上,監管也重點提到了目前政信業務的風險。
監管部門指出,城投債為標準化債券,發行城投債的城投公司表面有經營性現金流支持還款,但還款來源大多還是依賴財政補貼、財政支出等,市場投資者也普遍認為地方政府會為城投債兌付提供支持,該部分債務游離于政府法定債務與政府隱性債務之外,成為隱隱債。
監管部門還指出,非標轉債、城投債投資潛藏大量違規行為。部分信托公司將對城投公司的非標融資轉為投資在交易所發行的利率較低的城投債,并通過與城投公司簽署抽屜協議,約定加點或其他利益交換形式來保障投資收益。該類違規行為不僅變相增加融資人的融資成本,更是導致應有的擔保抵押落空,進一步加大了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