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管網市場爆發背后,一場治水的大變革
導語:環保大工程時代的最后一戰。
排水管網是城市的靜脈,暢通發達的排水系統對城市“健康”至關重要。
一直以來,我國排水管網建設存在嚴重短板,這塊短板給一些城市的排澇和治污造成了巨大障礙。
環保方面,近年來水體黑臭反復和污水廠運維提升瓶頸等突出問題的解決,在嘗試了無數偏方后,最終還是回歸到了管網這一病根上。
相對于看得見的面子工程,管網是典型的里子工程,投資巨大,回報周期長,工程復雜,難出政績,且歷史欠賬太多。
因此,管網成了一塊沒人想碰的硬骨頭,雖然十多年前就有相關政策出臺,但一直啃不下來。
終于在進入“十四五”以來,問題的解決迎來轉機,“管網補短板”受到國家空前重視,從國家到地方規劃均給出了明確目標并在財政上予以支撐,管網攻堅戰正式啟動。
依據“十四五”有關規劃測算,排水管網建設將會帶來至少千億級的市場。同時,管網攻堅戰的開啟也意味著市政污水處理領域的一次重要變革。
管網市場的現狀如何,又會對行業帶來哪些影響?文章將就此話題展開討論。
一、5年8萬公里,千億管網賽道起航
“十四五”前后,補齊管網短板的指向和政策逐漸明確。
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研究顯示,國家自2020年以來“補齊收集管網短板”的政策出臺加速,有力促進了行業新一輪發展。
2021年,《“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發布,直指“污水管網建設改造滯后”短板,拉開管網攻堅戰序幕。規劃指出:
到 2025 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全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達到70%以上;
到 2035 年,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基本全覆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全覆蓋;
“十四五”期間,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8萬公里。
除此之外,四川、山東、浙江、河北多個省市地方政府“十四五”規劃中城市地下管網改造的相關內容,普遍涉及管網改造相關規劃。
如《“十四五”山東省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山東省新建改造修復城市污水管網 5000 公里,改造城市市政雨污合流管網 3434 公里。到 2025 年,山東省城市實現整縣(市、區)制雨污合流管網清零,南四湖流域 2023 年完成。
概括起來,管網建設工程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新增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同步配套建設服務片區內污水收集管網。
城中村、老舊城區、建制鎮、城鄉結合部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生活污水收集管網。
新建居住社區同步規劃、建設污水收集管網,支線管網和出戶管的連接建設。
老舊破損和易造成積水內澇問題的污水管網、雨污合流制管網診斷修復更新,循序推進管網錯接混接漏接改造。
粗略測算地下管道的鋪設成本,直徑 1200 毫米口徑的鋼混排水管道綜合成本約為 160 萬元/公里,直徑 2000 毫米的則約為 400 萬元/公里。
按《“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的8萬公里計算,污水管網攻堅戰的市場規模至少是千億級的。
目前這場戰役已經在國家以及地方財政支持下全面展開。
2023年3月13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審查通過。其中明確,中央財政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57億元、增加20億元,主要支持實施長江保護修復、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做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
二、千億級市場蛋糕,國央企加速布局
環保行業幾十年下來是一個輪動的過程,輪動至每一個領域都會引發一場盛宴。
在此過程中,水、固、氣等每一個領域都釋放了巨大的紅利,且沒有顯著的門檻,參與掘金的企業眾多。
但是,管網有些不太一樣,目前來看市場表現出如下特征:
1、項目單體規模大,模式主要為PPP、BOT
據青山研究院統計數據,2022環保行業億級項目中有超過10%是管網或含管網類項目,其中包含較多廠網一體化項目,項目規模大致在1-20億之間,模式主要為PPP、BOT。
以今年的第一個大單為例:2023年1月,中建一局也中標了國內投資規模最大的雨污管網類PPP項目,總投資102.52億元。
這個項目采取PPP模式實施,項目總投資約102.52億元,項目合作期約30年,其中建設期3年,運營期27年,是目前國內投資規模最大的雨污管網類PPP項目。
2、環保水務企業和建筑工程企業是主要參與者
以2022年管網和含管網類項目來看,中標單位主要是兩類企業,一類是環保水務企業,另一類是建筑工程企業,且其中一部分項目是兩類企業組成的聯合體中標。
比如,環保領域的企業有光大水務、首創環保、北京排水集團、中持水務、碧水源、重慶水務等,建筑工程領域則是中建、中鐵、中交等熟悉的基建巨頭。
3、國央企主導市場,并加速布局
如果不以業務類型區分,目前主導管網市場的就是一類企業,即國央企。
去年12月,長江生態環保集團組建長江管網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億元。作為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環保集團實施長江經濟帶管網攻堅戰項目主體,長江管網有限公司的成立對三峽集團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長江流域管網攻堅戰全面打響。
除此之外,諸如重慶三峽排水管網有限公司、重慶水務集團排水管網有限公司、西安城市排水管網設施運營有限公司、杭州余杭供排水管網建設有限公司、揚州城控排水管網運維有限公司等眾多地方管網公司組建,紛紛加入到管網攻堅戰的市場盛宴中。
顯然,由于管網市場帶有顯著的市政工程屬性,普通的環保企業基本上沒有進場的機會。
但隨著政策持續發力城市管網,上游管材器材企業以及管網探測檢測智慧化等配套服務企業將迎來發展窗口期。
《“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中“關于管網建設質量管控”強調,“加快淘汰磚砌井,推廣混凝土現澆或成品檢查井,推廣球墨鑄鐵管、承插橡膠圈接口鋼筋混凝土管等管材”,具體指向鮮明。
三、廠網一體化時代的治水大變革
長期以來,市政污水廠有一個很大的痛點,即受限于末端兜底治理,運維被動,不確定風險大。
這個痛點給水務企業帶來了很多麻煩,比如進水超標導致出水超標、雨季沖擊負荷大、清水進清水出等,污水廠很多時候處在兜底背鍋的處境,關鍵原因就是不掌握上游情況。
針對此痛點,“廠網一體化”的模式被提出并逐漸應用于行業。上游的情況能統籌到位,下游才能實現從流域統籌、區域協調、系統治理和標本兼治等綜合治理效果。
1、“廠網一體化”的3大變革
在管網市場大爆發的背后,是一場治水的大變革。這種變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單純治理污水處理廠向整合管網資源轉變。傳統的污水處理模式往往只關注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忽視了管網系統的維護和管理。這導致了大量污水未能進入處理廠而直接排入河道或滲漏到地下,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而廠網一體化模式則將污水處理廠和管網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實現了源頭控制、全程監測、精準治理。
2)從傳統工程建設向智能數字化運維轉變。隨著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廠網一體化模式引入了智能數字化平臺系統,通過在關鍵節點安裝傳感器、攝像頭等設備,實時采集并分析數據,實現對污水流量、流向、流速、液位、水質等參數的監測和控制,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調度方案,提高運行效率和節能減排效果。
3)從單點治理向流域綜合治理轉變。傳統的治理模式往往只針對某個區域或某條河道進行局部改善,并沒有形成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協同的整體效應。而廠網一體化模式則以流域為單元進行規劃設計,并結合河湖岸線整治、生態修復等措施,在保障河湖生命健康的同時提升河湖景觀品質。
2、案例解讀“廠網一體化”發展趨勢
以蘇州為例,2022年11月2日,《蘇州城區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化”改革實施方案》審議通過并印發,蘇州市城區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化”改革就此啟動。
該方案的改革目標是,建立完善“廠、站、網、濕、泥”全鏈條運營管理機制,污水處理設施統一由蘇州水務集團負責運營管理,具體包括整合城區市政污水廠網資源,統籌負責城區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管養、維修等工作,并由政府制定優化考核辦法,開展定期考核,且考核結果與污水處理服務費掛鉤。
在此方案之前,蘇州已經有高鐵新城污水處理廠的實踐案例:
為全面梳理服務區域11座提升泵站、14家重點排污企業以及150公里污水管網的排水系統運行工況,蘇州高鐵新城污水處理廠構建了“廠網一體化”統一調度平臺,借助信息化技術,實現對片區內廠、站、網的實時調控。
2020年,蘇州高鐵污水廠把進水COD濃度提升作為重點工作,通過開展河道、泵站、排水戶水質檢測,對異常水質片區開展管網檢測,全面排清片區內雨污水混接、節點通河等情況,并同步開展管網修復和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有效避免了地下水、河水滲入污水管網造成水質濃度降低,污水廠進廠水COD濃度從2017年最初的200mg/L之間已穩定上升至280mg/L以上。
2022年之前,蘇州高鐵污水廠進一步強化“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治理措施,實現了“污水不入河、外水不進管、進水濃度高、減排高效能”的目標。
需要強調的是,在“廠網一體化”的大潮中,“智慧治水”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方向。目前已經有華為、字節跳動等互聯網科技巨頭和各地方水務龍頭企業深度布局這一領域,對此青山產業評論之前的文章已有深度分析,可參考青山產業評論官方訂閱號文章《十萬億環保水務資產升級戰》。
3、“廠網一體化”背后的整合大勢
從產業角度,實現產業一體化需要兩個步驟,一是管網系統的優化升級,二是廠、站、網的大整合。
可想而知,廠、網分散在眾多的主體手中是沒辦法實現高效統籌的,也就談不上一體化。
從上述蘇州的案例能夠看出,由一家地方國資水務龍頭企業進場整合,是實現“廠網一體化”的關鍵一步。
重慶的“廠網一體”改革同樣如此。2021年11月,重慶三峽排水管網有限公司組建;2022年1月,重慶水務集團排水管網有限公司組建。有意思的是,兩家公司的股東都是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和重慶水務,持股情況為重慶三峽排水管網有限公司(長江生態60%、重慶水務40%)、重慶水務集團排水管網有限公司(重慶水務60%、長江生態40%),注冊資本都是10億,核心高管基本上是同一撥人。
結合重慶水務在當地的實力以及長江生態在長江流域的行業地位,二者在管網上深度聯手無疑是大整合的戰略布局。
2023年1月,重慶首個廠網一體化項目——沙田污水處理廠(一期)落成,該項目由重慶水務牽頭的聯合體負責實施,采用PPP模式實施,建設內容包括污水處理廠(遠期30萬噸/天)一座,一期建設規模10萬噸/天,新建管網133公里,存量管網96公里。
該廠投運后,將對重慶西部科學城產生的城市污水進行綜合治理,解決區域內污水處理缺口問題,減輕梁灘河及三峽庫區的水環境污染。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排水管網類及含排水管網類億級中標項目超1000個。
管網是實現“廠網一體化”的關鍵,如今管網市場的大爆發也就意味著,市政污水處理領域將迎來一場變革,總體的趨勢是廠網的整合、區域的整合、資產的整和,未來水務領域的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四、結 語
環保大工程時代的最后一戰
實現高質量發展,“面子工程”必然要轉變到“里子工程”,排水管網建設是典型的里子工程。
在上一篇文章《2023水處理行業5大趨勢》中,我們充分論述了環保頂層設計系統化、產業發展均衡化等必然趨勢。
當前不管是城市建設還是污水處理領域的系統均衡發展,都到了強化排水管網建設這一環,這塊最難啃的骨頭到了最后必須要啃的時刻。
行業把環保上半場視為工程時代,那么管網補短板就是工程時代的最后一戰,管網沒建好,市政污水處理的基礎建設就沒結束。
在當下經濟維穩的要求下,市政基建領域或將迎來一波刺激性增長。
短期,管網新建、改建項目市場巨大;長期,廠網一體化運營市場十分可觀。